中国家居行业发展30年,是否繁荣了商业,改善了民生,促进了文明。作者从商业文明的角度剖析了中国家居业在设计、品牌、流通、媒体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他也以具体的例子指出“真正的家居商业文明”的方向,说明中国的家居商业文明亦在不断缔造和传承。
产品设计:仍在纠结设计与商业平衡
1920年代,当第一批职业设计师走出包豪斯学校的时候,工业设计或说现代设计就已经确立了它为现代工业化大生产服务,因为它就是后者的产物。
国内系统地引进工业设计的理念、方法和内地家具业发展时间相当,但是到今天我们还有很多设计师的思维仍停留于手工业时代。无论是在一些行业论坛上,还是一些设计师沙龙,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论调,即认为设计和商业是相悖的,一些设计师也常常纠结于两者的平衡。
如果说设计与商业的对立思维还不算什么——因为总有些设计师认为自己是艺术家——那么业内将设计和原创设计区分就是更大的悖论了,这个不啻素质教育的提法,难道教育还有非素质的?
设计的本质是对各种关系的协调,《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能引起大的共鸣,一个原因就是它没有单纯强调食材、烹饪和口味,而是从人、物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视角来讲述,这也就根本地异于一般美食节目。
个别而言,中国设计师已经获得世界认可和尊重,但这距离中国设计成为一种群体力量尚路漫漫兮。我们的设计师该反思的是我们的产品设计是否适应市场的竞争,是否符合人们的生活方式,是否传承和创新了家具文化,更重要的我们是否爱自己的民族和文化?
品牌文化:"崇洋"心态泛滥
在国内家具商业从散货批发转型品牌专卖的时候,一些"聪明"的厂家找了品牌化的终南捷径——傍洋牌。尽管傍洋牌、假洋牌和产地造假在其他一些行业也屡不鲜见,但是洋名泛滥在家具行业似乎尤其严重。
来自意大利,来自德国,来自美国,来自北欧成了一些厂商的惯用语,甚至来自香港,来自台湾,来自深圳也成了某些内地厂商的曾用语。
如果说假洋牌和产地造假涉及商业欺诈的话,那么洋名泛滥则反映了一种复杂的社会消费心理。
我们以结果导向观察,中国家具企业10多万家,品牌系列数以十万计,但是真正被消费者记住的有哪些品牌呢?以我们在江浙沪所做的针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公司人问卷调查显示,传统家具品牌知名度在10%以上的有宜家(79.4%)、全友(47.8%)、皇朝(44.1%)、达芬奇(39.0%)、红苹果(25.8%)、曲美(21.3%)、顾家(15.4%)、联邦(11.8%),这里面除了外资商业品牌宜家和经销商品牌达芬奇外,几无前面所指的"洋名"品牌。
宜: 祭祀、塑绘、开光、订盟、纳采
*声明:装修日历资料均为网络收集,仅供参考,不代表装多多任何立场,广大业主自行判断。
*为帮助您装修出满意的新家,装多多将在24小时内致电您,为您讲解更多装修知识。